校教〔2020〕17号
课程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为顺应“互联网+教育”新形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要求,提高课程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特制定西安工业大学课程教学质量通用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学校所有理论教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建设的目标规范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本标准共包含教学准备、课前工作、课堂讲授、课后工作、课程考核及课程总结6个指标,涵盖24个观测点。
一、教学准备
(一)教学大纲
按照《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管理规定》制订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及安排、考核与成绩评定以及教材和参考资料等。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应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环节、考核内容与方式要有效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二)教材及参考资料
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编写或选用能满足课程目标要求,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的优秀教材。合理配套适量、难度适中,能有效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优质课外资源,包括视频资料、参考文献、参考书、习题、课件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课外学习需求。
(三)教案
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认真研究课程目标和所支撑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梳理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教案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符合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重点和难点有对应措施。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合理设计测试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以往学生考核成绩分析中存在的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四)课件
课件(PPT课件、视频资源等)内容丰富,呈现度好,能按照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媒体,合理设计课件文字、声、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的运用形式,恰当地表现各种教学信息。
(五)教学工具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提高课堂境界,有效促成课程目标达成。
二、课前工作
(一)教学设计
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依据课程目标,设定明确的课堂目标,设计有效的课程环节支持课程目标实现。因课制宜,因材施教,以新理念、新思维、新内容和新方法重构课程,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模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适当的难度和深度,有效支撑课程目标达成。
(二)预习任务
及时发放课前预习任务,提供足够、有效、难度适中的辅助资料,供学生预习。设置适量课前作业、小测验等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针对预习结果调整课堂内容,因材施教。
三、课堂讲授
(一)课堂目标
让全体学生知晓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堂目标,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确保学生达成预期学习目标。
(二)课程思政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恪守政治纪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衣着等符合教师行为规范,能为学生起到榜样与表率作用。
(三)课堂讲授
授课内容符合教学大纲,注重吸收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并根据课程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授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分析透彻,关注学生的反应。能把握讲授内容的难点与重点,举例、类比恰当。课堂小结清晰、准确、精练。
(四)课件、媒体
恰当使用各类型课件,PPT、视频、音频、图片、板书等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境界
课堂流畅,环节紧凑,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合理增加课堂挑战度和难度、拓展课堂深度,提升课堂境界。因材施教,设置启发、研讨、质疑、辩论等课堂环节,促使全员参与,提升课堂参与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处理和管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异动情况。
(六)能力培养
聚焦于学,面向产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可持续发展意识、职业规范、团队协作、沟通、管理、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高级思维。
(七)教学效果
借助信息技术或其它方式安排随堂小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课堂评价环节,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后工作
(一)作业布置
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布置量度和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巩固所学,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作业批改
及时、认真、严格批改作业,针对学生作业反应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质量、问题及时向学生反馈,并作书面记录,纳入课程考评体系。
(三)辅导答疑
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课后答疑,线下答疑有固定时间、地点,线上答疑有顺畅渠道,保证所有学生的课程学习问题能得到及时、专业的解答。通过辅导答疑,了解讲课效果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和意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工作。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体系
课程需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体系,采用作业、测验、小论文、大作业、实践报告、调研报告、期中及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二)考核内容
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结课考试)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能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结课考试试题需进行试题分析,按规定备案、审核。
(三)课+预警
课程考核体系要提前向所有学生公开,定期向学生公布形成性评价阶段性结果,及时对达成度低的学生进行课程预警。
六、课程总结
(一)成绩报送
试卷批改严谨、规范,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成绩。
(二)达成情况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按要求报送分析结果。
(三)持续改进
依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结合各方评价,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提出改进思路和措施,并在下一周期的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
(四)资料归档
课程结课后,及时按学校要求归档试卷、评分标准、成绩记录表、考场情况记录表等资料。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